更多服务
人情化管理杀死了娃哈哈?
作者:e68999 日期:2017-04-29 浏览

26日,界面新闻的一篇题为《娃哈哈帝国为何陨落》的文章,看得小编感触良多。


娃哈哈也是小编童年喝的比较多的一款饮料,一晃近20年过去了,娃哈哈还是那个娃哈哈。


它就像是你三年前招进来的实习生,三年过去了,再去看他,他没离职也没高升,做的几乎还是原来的活儿。


娃哈哈什么也没变,只是我没怎么买过了;虽然还是那个配方,虽然还是那个味道。


谁都有怀旧的情怀,但我们更讨厌赖在岁月里不成长的模样。


1

千亿目标随风去

娃哈哈帝国风光不再


2010年,娃哈哈营收超过500亿元,在利润微薄的饮料行业做到如此业绩值得32个赞。创始人宗庆后也踌躇满志,当即定下了个千亿元的小目标。


然而7年过去了,娃哈哈却离小目标越来越远了。



2013年娃哈哈的销售业绩达到最高峰783亿元,此后销售额连年下降,到了2016年,几乎回到了2010年的水平。


尽管今年72岁的宗庆后仍然每年出差200多天,坐高铁二等座,亲自管理整个商业帝国,但也难以挽救业绩下滑的趋势。


2

创新乏力的娃哈哈

模仿的路上开发不出新产品


从创立至今,娃哈哈一直都走在模仿别人的道路上,从产品到广告词都充满模仿的痕迹。


比如娃哈哈儿童营养液的广告词“喝了娃哈哈,吃饭就是香”,宗庆后都坦言这句广告词的设计灵感是从健力宝的广告词“偷”来的。当时健力宝的广告词是“要想身体好,就喝健力宝”。


除了广告词,娃哈哈的产品基本也都是靠“山寨”。其中“山寨”得最成功的,就是模仿小洋人妙恋推出的营养快线,在高峰期一年销售额为200亿元,成为娃哈哈产品系中销量最好的一个。



创新乏力,可谓是娃哈哈典型病症。曾经的娃哈哈依靠强大的销售终端,即使在模仿别人的产品之后,也能迅速抢占市场。但如今我们走进商超,除了营养快线、八宝粥等几款娃哈哈的爆品之外,很少看到其他娃哈哈的饮料了。


宗庆后本人也显得有些拒绝变化。去年,宗庆后怒怼马云的“五新”,除了“新技术”都是胡扯八道,在网上引起很大反响。马云回应的一句话,也可谓一针见血:


“有人看三年,有人看三十年,不是技术让你淘汰,是落后思想让你淘汰,企业家切不可活在昨天,抱怨明天。”


而创新乏力的背后,其实是娃哈哈管理上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了。


3

一人集权式管理

大公司病逐渐显现


如宗庆后最崇拜的人雍正一样,娃哈哈的管理也是集权式管理,宗庆后既是整个集团的老板又是公司唯一的总经理,而且一位副总都没有。大事小事,全由宗庆后一人说了算。


这一管理模式,让娃哈哈能够实现扁平高效快速的决策,但弊端也特别明显,由于宗庆后事必躬亲,其他员工无需承担决策责任。



宗庆后坚持在娃哈哈建立“家文化”,他的名言是:凝聚小家,发展大家,报效国家。他认为这三个“家”在利益是统一的,大家应该守望相助,共创大业。


但他忽视了一点,如果是在员工自己“家”里,每个员工都有发言权和决策权的。但在娃哈哈,他们根本就没有。


久而久之,娃哈哈出现了很多大公司病。比如公司销售人员老化、做销售活动没创意,整个公司文化都像是“国企缩影,官僚气息浓厚”。虽然娃哈哈也在不断招聘大学生注入新的血液,但他们很多无法适应,也不能解决实质问题,流失率很高。


4

人情与制度之争

娃哈哈的未来方向在何处


抛开这些问题,无论如何,宗庆后都是个伟大的管理者。他经常走读市场了解底层心声,也就能够处理好与娃哈哈普通员工的关系。


也正是从员工的角度出发,宗庆后提倡家文化强化凝聚力,让员工收入达到当地较高水平,一线员工年收入六七万以上,最重要的是,宗庆后强调人性化管理。



但宗庆后唯一的女儿,娃哈哈的准接班人,2004年就进入娃哈哈管理层的宗馥莉却是另一番作风——


宗馥莉认定的事情几乎没有妥协的余地:与她父亲推崇的企业“家文化”不同,“人情”在她的眼中更像是一粒沙子,她崇尚的是制度和效率,早期她手下的一些员工会因为没有完成任务而被直接开除,难有“讲情”余地。


人情化和制度化,在这对父女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。人情化管理下的娃哈哈弊端逐渐暴露,让人们对强调制度化的宗馥莉格外寄以厚望。


不过宗馥莉主导的产品也并未见成效。比如KellyOne,目前仅在上海和杭州小范围中可见,市场占有率不足为外人道。


对于发展了30来年的娃哈哈,固有的守旧思维和管理模式已经很难掉头做改变。随着市场越来越多的选择和新概念的产品的冲击,娃哈哈帝国会不会在未来几年内逐渐陨落?


这个问题留给宗馥莉,但也值得我们大家对此深刻思考。